劉檸:日本出版業(yè)的黃昏之美
2012-02-13 17:14 來源:東方早報 責編:江佳
- 摘要:
- 談日本出版,,不能只談圖書,,而要關注涵蓋了圖書和雜志、報紙等紙質出版物及電子出版的內容與創(chuàng)意與產業(yè),,是廣義的“大出版”概念,。
電子出版的競爭
近年來,,隨著網絡社會的深化和電子出版的普及,在日本媒體和出版業(yè)界流行一個詞匯叫“脫活字”,,意思是讀者的閱讀越來越依賴電子媒體,,而日益脫離印刷活字。的確,,看近年來圖書,、雜志的發(fā)行統(tǒng)計,銷售碼洋的低迷確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,,也詮釋了出版社的某種危機感,。但另一方面,古舊書店近年來持續(xù)增長,,尤其是上述那種從店鋪感覺到經營內容迥然有別于傳統(tǒng)舊書店的所謂“新古書店”及“漫畫咖啡”的大量涌現,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出版業(yè)的衰退勢頭,。就一般讀者而言,,購買的圖書中,舊書的比例比十年前大大增加,。而個人的閱讀量,,則基本沒有什么變化。如此看來,,為出版界狂喊不已的所謂“脫活字”,,無非是出版業(yè)界既有商業(yè)模式本身的崩潰而已。過去五年來,,每年都叫喊“電子出版元年”,,可到頭來卻始終未走出“元年”,恐怕也是這個原因。而回過頭來看,,對于這種狀況,,那些以持續(xù)的海量發(fā)行造成書的過剩供給,不斷重復上演市場細分化和讀者爭奪戰(zhàn)的出版社自己,,應該說也有一定的責任,。況且,加上日本獨特的以中盤商為核心的發(fā)行流通體制,,既有的出版社對電子出版基本持保守態(tài)度,,所以電子出版的競爭尚處于口頭喊“狼來了”的程度,離真狼奔突而至,,應該說還有相當的距離,。
日本出版的問題點
眾所周知,長期以來,,以東販,、日販等圖書批發(fā)商(中盤商)為核心,日本形成了穩(wěn)固,、高效的圖書流通體制,。其憑借圖書再販制度,不僅使出版社和書店利益共享,,甚至也在相當程度上維護了作者和讀者的權益(過去三十年來,,日本圖書基本未調價,書價比較合理),。所謂“再販制度”,,全稱為“再販售價格維持制度”,說白了就是新書不打折,,無論是對地面店,,還是網店,全國城鄉(xiāng)統(tǒng)一價格,。
如果從中國的感覺出發(fā),,這種可維系出版社、書店,、作者及讀者四方“多贏”的價格維持機制,,誠可謂好處多多,不亦樂乎,。但它卻帶來了兩個問題,,其一是退貨率居高不下。書店從中盤商進貨圖書,,但不必立即結賬,,以幾個月到半年一次的周期(具體時間根據合同,,最長半年),按實銷冊數與中盤商結算,。但半年后,,如果圖書仍滯留店面的話,書店便須買斷,。這樣既占用基金,,又占倉儲空間,多數書店會把銷售半年之后仍未賣掉的圖書退貨(即退給中盤商,。中盤商再根據實銷冊數,,扣除自己的消費手續(xù)費,再把剩余圖書退還書店)——此乃造成退貨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,。一般認為退貨率安全線是35%以下,,目前已突破40%。長此下去,,“多贏”結構殊難維系,。
其次是資金問題,也與中盤商密切相關,。一些大型出版社推出一本新書后,,先以躉賣的形式批發(fā)給中盤商,并從后者處拿到全部碼洋,。半年的新書銷售周期過后,,刨除賣掉的實洋,未賣掉的書被退回出版社,,出版社再把退貨部分的碼洋退還給中盤商,。如此,在現有的流通消費體制下,,中盤商實際上扮演了類似銀行那樣的金融機構的角色,。譬如某出版社出版一本新書,印了一千冊,,定價為一千日元,。一俟出版,出版社便能從中盤商那里得到全部一百萬日元的碼洋,。極端的情況下,譬如該書內容曲高和寡,,在整個銷售周期內僅賣出了一冊,。那么半年之后書被退貨,出版商再把剩余九百九十九冊書的碼洋退給中盤商就是,。但半年的時間,,全碼洋畢竟在出版社手中,充當流動資金�,?梢坏⿻煌素�,,流動資金便會斷檔,因此,,出版商為了生存,,只好啟動下一本書。如此,,為維持現金流而出版,,乃至不得不出版很多無意義的書,甚至垃圾書,,造成無謂的資源浪費,。正因為在產業(yè)構造上,中盤商握有舉足輕重的權力,,從書的配送到資金回籠,,你都離不開他。如此被深度捆綁的結果,,也是日本大型出版社無法自主實現向電子出版轉型的原因之一,。
不過,這樣一來,,好像說中盤商是一個“惡漢”的角色——這也有失厚道和客觀,。畢竟,長期以來,,多虧了東販,、日販等中盤商在全國城鄉(xiāng)以統(tǒng)一標準的手續(xù)費配送書籍,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流通制度,,才能在全國無論哪里,,哪怕是偏僻的鄉(xiāng)下小書坊,也能簡單迅速地得到所需書籍,。今天的日本相對于外國,,以接近100%的高識字率和閱讀量大著稱,這種閱讀習慣又促進了日本文化的多樣性和經濟發(fā)展,。而如此難能可貴的閱讀習慣之所以形成,、扎根,不能不說這種以中盤商為核心的獨特的出版流通體制功莫大焉,。但是,,在網絡社會的今天,這種出版流通體制本身也需要轉型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,。
現代出版業(yè)的成立,,系基于“書與人的邂逅”,,而書與人邂逅的場所則是書店。在書店業(yè)已呈現整體萎縮的情況下,,所謂“出版的發(fā)展”確乎成了一種奢談,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傳統(tǒng)書業(yè)似乎已迎來了黃昏時分,。但黃昏并不等于黑暗,,黃昏也有黃昏之美。趁夜幕四合之前,,準備好蠟燭,。就算黑夜真的降臨,也還可以秉燭夜讀,,并不等于消亡,。〔本文原系在北京新聞出版局編輯出版繼續(xù)教育課(2011年12月15日)上的講座,,后經改寫而成,。〕
近年來,,隨著網絡社會的深化和電子出版的普及,在日本媒體和出版業(yè)界流行一個詞匯叫“脫活字”,,意思是讀者的閱讀越來越依賴電子媒體,,而日益脫離印刷活字。的確,,看近年來圖書,、雜志的發(fā)行統(tǒng)計,銷售碼洋的低迷確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,,也詮釋了出版社的某種危機感,。但另一方面,古舊書店近年來持續(xù)增長,,尤其是上述那種從店鋪感覺到經營內容迥然有別于傳統(tǒng)舊書店的所謂“新古書店”及“漫畫咖啡”的大量涌現,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出版業(yè)的衰退勢頭,。就一般讀者而言,,購買的圖書中,舊書的比例比十年前大大增加,。而個人的閱讀量,,則基本沒有什么變化。如此看來,,為出版界狂喊不已的所謂“脫活字”,,無非是出版業(yè)界既有商業(yè)模式本身的崩潰而已。過去五年來,,每年都叫喊“電子出版元年”,,可到頭來卻始終未走出“元年”,恐怕也是這個原因。而回過頭來看,,對于這種狀況,,那些以持續(xù)的海量發(fā)行造成書的過剩供給,不斷重復上演市場細分化和讀者爭奪戰(zhàn)的出版社自己,,應該說也有一定的責任,。況且,加上日本獨特的以中盤商為核心的發(fā)行流通體制,,既有的出版社對電子出版基本持保守態(tài)度,,所以電子出版的競爭尚處于口頭喊“狼來了”的程度,離真狼奔突而至,,應該說還有相當的距離,。
日本出版的問題點
眾所周知,長期以來,,以東販,、日販等圖書批發(fā)商(中盤商)為核心,日本形成了穩(wěn)固,、高效的圖書流通體制,。其憑借圖書再販制度,不僅使出版社和書店利益共享,,甚至也在相當程度上維護了作者和讀者的權益(過去三十年來,,日本圖書基本未調價,書價比較合理),。所謂“再販制度”,,全稱為“再販售價格維持制度”,說白了就是新書不打折,,無論是對地面店,,還是網店,全國城鄉(xiāng)統(tǒng)一價格,。
如果從中國的感覺出發(fā),,這種可維系出版社、書店,、作者及讀者四方“多贏”的價格維持機制,,誠可謂好處多多,不亦樂乎,。但它卻帶來了兩個問題,,其一是退貨率居高不下。書店從中盤商進貨圖書,,但不必立即結賬,,以幾個月到半年一次的周期(具體時間根據合同,,最長半年),按實銷冊數與中盤商結算,。但半年后,,如果圖書仍滯留店面的話,書店便須買斷,。這樣既占用基金,,又占倉儲空間,多數書店會把銷售半年之后仍未賣掉的圖書退貨(即退給中盤商,。中盤商再根據實銷冊數,,扣除自己的消費手續(xù)費,再把剩余圖書退還書店)——此乃造成退貨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,。一般認為退貨率安全線是35%以下,,目前已突破40%。長此下去,,“多贏”結構殊難維系,。
其次是資金問題,也與中盤商密切相關,。一些大型出版社推出一本新書后,,先以躉賣的形式批發(fā)給中盤商,并從后者處拿到全部碼洋,。半年的新書銷售周期過后,,刨除賣掉的實洋,未賣掉的書被退回出版社,,出版社再把退貨部分的碼洋退還給中盤商,。如此,在現有的流通消費體制下,,中盤商實際上扮演了類似銀行那樣的金融機構的角色,。譬如某出版社出版一本新書,印了一千冊,,定價為一千日元,。一俟出版,出版社便能從中盤商那里得到全部一百萬日元的碼洋,。極端的情況下,譬如該書內容曲高和寡,,在整個銷售周期內僅賣出了一冊,。那么半年之后書被退貨,出版商再把剩余九百九十九冊書的碼洋退給中盤商就是,。但半年的時間,,全碼洋畢竟在出版社手中,充當流動資金�,?梢坏⿻煌素�,,流動資金便會斷檔,因此,,出版商為了生存,,只好啟動下一本書。如此,,為維持現金流而出版,,乃至不得不出版很多無意義的書,甚至垃圾書,,造成無謂的資源浪費,。正因為在產業(yè)構造上,中盤商握有舉足輕重的權力,,從書的配送到資金回籠,,你都離不開他。如此被深度捆綁的結果,,也是日本大型出版社無法自主實現向電子出版轉型的原因之一,。
不過,這樣一來,,好像說中盤商是一個“惡漢”的角色——這也有失厚道和客觀,。畢竟,長期以來,,多虧了東販,、日販等中盤商在全國城鄉(xiāng)以統(tǒng)一標準的手續(xù)費配送書籍,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流通制度,,才能在全國無論哪里,,哪怕是偏僻的鄉(xiāng)下小書坊,也能簡單迅速地得到所需書籍,。今天的日本相對于外國,,以接近100%的高識字率和閱讀量大著稱,這種閱讀習慣又促進了日本文化的多樣性和經濟發(fā)展,。而如此難能可貴的閱讀習慣之所以形成,、扎根,不能不說這種以中盤商為核心的獨特的出版流通體制功莫大焉,。但是,,在網絡社會的今天,這種出版流通體制本身也需要轉型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,。
現代出版業(yè)的成立,,系基于“書與人的邂逅”,,而書與人邂逅的場所則是書店。在書店業(yè)已呈現整體萎縮的情況下,,所謂“出版的發(fā)展”確乎成了一種奢談,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傳統(tǒng)書業(yè)似乎已迎來了黃昏時分,。但黃昏并不等于黑暗,,黃昏也有黃昏之美。趁夜幕四合之前,,準備好蠟燭,。就算黑夜真的降臨,也還可以秉燭夜讀,,并不等于消亡,。〔本文原系在北京新聞出版局編輯出版繼續(xù)教育課(2011年12月15日)上的講座,,后經改寫而成,。〕
- 相關新聞:
- ·日本紙媒危機:紙制印刷媒體正日薄西山 2011.10.18
- ·日本出版社首次“進軍”中國動漫市場 2011.09.07
- ·日本出版社將微博評為中國最受歡迎商品 2011.07.15
- 關于我們|聯系方式|誠聘英才|幫助中心|意見反饋|版權聲明|媒體秀|渠道代理
- 滬ICP備18018458號-3法律支持: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
- Copyright ©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:18816622098